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锦州一高中老三届

如烟往事四十载 难忘岁月难忘情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对联中的仁爱善举  

2018-04-13 08:43:46|  分类: 楹联天地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    68届6班   孙丹林
    我们学习楹联、普及楹联知识其实就是为了学习并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。我们先看一副对联:
              尽孝思贤,勤渔勤稼勤陶,历山从此仁风荡;
承尧启禹,举契举垂举益,王土至今化雨丰。

       这副对联说的就是我国三皇五帝中舜帝的故事,上联说“尽孝思贤”,这是怎么一回事呢?舜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孝祖,这位父系氏族社会中的部落领袖本姓姚,因为他天生双瞳仁,所以名重华。但是,舜的生母在舜幼年的时候就去世了,舜的父亲瞽叟续娶一妻叫壬女,人们都叫她姚婆。瞽,有两个意思:一是盲人,瞎子。二是不达事理,没有见识,做事非常糊涂,在这里就是怪癖、糊涂的意思。

    她和瞽叟生了一个男孩叫象。这个姚婆和瞽叟喜欢亲生儿子象,而把舜视为眼中钉。象长大以后,因为品行不好而找不到配偶,所以象就总是觊觎舜的二位美妻和财产,总是想有朝一日归为己有。因此,象曾多次和瞽叟、姚婆合伙定计杀害舜。有一次,姚婆要舜修后仓顶,当他爬到仓顶时,姚婆叫弟弟把梯子抽掉,然后放火,想烧死他。非常幸运的是,那天舜刚从外地回来,身上带了把雨伞,舜就撑起伞从房顶上跳下来,因此安然无恙。

还有一次,瞽叟和姚婆让舜挖井,等舜挖得很深的时候,瞽叟和象就往井里扔石头、砖瓦,企图把舜砸死。舜事先就知道自己的处境危险,于是,他在挖到一定深度的时候,就开始在旁边挖了一个侧洞,因此又一次躲过了凶险。尽管舜的家人总想害死他,但舜却并无怨恨,而是以德报怨:《史记》中说:“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。”就是说,舜仍然孝顺父亲、后母,仍然友爱兄弟,而且一天比一天更加恭谨,并能做到“象忧亦忧”,“象喜亦喜”。这就是舜的“尽孝思贤”。

    舜的孝行感天动地,加上一些其他的仁善行为,使尧的考察有了满意的结果。于是,尧就把帝位禅让给了舜。
    舜登上帝位后,车上插着天子的旗帜,去朝见父亲瞽叟的时候,仍然是恭恭敬敬,完全是普通老百姓的儿子对待父母的态度。而且,舜还把他的兄弟象封为诸侯。由于舜力尽孝道,以德报怨,终于感化了全家,创造了和美的家庭环境。

上面那副联的上联,写的就是舜在历山躬耕,在雷泽捕鱼,在河滨制陶;开创历山一带仁义民风的功德。

下联呢?是说他继承帝位后,以孝道为主要考核内容,选贤任能,辅佐政事。先后推荐并任用了契担任司徒,推行教化;命“垂”掌管百工;命“益”掌管山林。从此奠定了一直延续很长时间的王道基础,所谓王道即仁道。

那么,这仁义的王道和淳朴的民风都体现在那些地方呢?  

舜在“摄天子政”时,遵照尧的嘱托教化民众,制定“五典”即父义、母慈、兄友、弟恭、子孝。就是说:父亲要讲道义,母亲要慈爱子女,兄长要友爱弟弟,弟弟要恭敬兄长,儿子要孝敬父母。“五典”公布后,百姓普遍遵从。形成家庭和睦,社会和谐的良好风气。也使单纯的“孝行”上升为“孝道”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496)| 评论(5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