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锦州一高中老三届

如烟往事四十载 难忘岁月难忘情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我们下乡到永安  

2017-12-19 21:05:14|  分类: 老照片里的故事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66届8班 周伟伦

一、边外记事

     我们下乡到永安 - jzygzlsj - 锦州一高中老三届

   1968107日,我们三年八班同学乘着专列、专车翻山越岭来到了绥中县永安公社边外大队。

     永安公社在绥中的最西部,在明代长城脚下,西邻河北省抚宁县,公社所在地为大甸子。边外村又在大甸子村东南。

   全体同学被分到一队和二队。这里四面环山,高高的山上没有多少树木,宽阔的河床只有到了雨季才能有水。南面的山上有长城的分支。风景还是不错的。社员的住房陈旧简陋,生活比较艰苦。大队领导很关心我们,给我们安排了居住条件比较好的房子。我们来时边外还没有电,白天劳动一天,到晚上想看点书得点煤油灯。农村是艰苦,生活劳动环境恶劣,但是没有难倒我们。我们这些青年很快就和社员打成一片,白天向社员学习劳动技能,晚上去他们家串门。我记得大队成立文艺宣传队,不少同学报名参加了。晚上,大家一起唱歌跳舞扭秧歌,我还和社员一起踩高跷。在欢乐的乐曲中奔跑嘻逗,玩得尽兴,玩得不亦乐乎。

我们下乡到永安 - jzygzlsj - 锦州一高中老三届

 有几件事我现在想起来也记忆犹新。

高山植树。  植树需要浇水,社员们一个个从大井里打水,一里多地,一挑两桶飞一样奔向山顶,健步如飞而水不洒。我们这些青年使出混身力量也赶不上,只能望尘莫及,点头称赞了。看来这不是几天功夫就可以练成的。

高山砍柴。  砍柴是为了卖钱,增加生产队的收入。当时公社党委也意识到这个问题,但解决力度不够。冬季没活了,社员们带着斧头和绳子爬向高山,他们将碗口大的树木砍倒,剔去枝叶,捆成捆背下山。二百多斤的木棒子背在肩上沿着崎岖的山道走下山,背出山沟。真是叫人惊叹。我们当中力气大的也只能背个百八十斤。

采桑叶。  队里养蚕,蚕吃桑叶,靠社员上山去打桑叶。我们背着筐拿着镰刀走到十里地外的高山,社员一眼望去就知道桑树在哪里,爬上树砍断树枝,下来掐掉桑叶。而我们看到满山都是树,山上哪儿都是绿的,忙了半天也就半筐。需要说明的是,砍柴和采桑叶都是根据称重记工分的。

还有一件难以忘怀的事。69年夏天,一次大雨过后河水还没退去,我一人去公社办事,去公社可要趟河,我看也没细看河水多深就趟河,越走越深,二十多米宽的河走到不到一半水就没过了大腿跟,水流还很急,是退还是进,这下我可慌了神 。这时只听对岸有人大喊:不要着急不要回头,找浪花大的地方慢点走,不要害怕。我定了定神,沿着浪花大的地方一步一步走到了对岸。抬头一看是二队的夏大哥,夏大哥告诉我,水流越稳就越深,浪花大的地方浅。夏大哥救了我又教了我一着。我一阵好谢他。

我在边外干了一年半的活,公社就调我去立木沟大队当宣传队,后又调公社供销社当宣传队。708月调西沟学校教书。


我们下乡到永安 - jzygzlsj - 锦州一高中老三届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二、 西沟那些事

          1970827公社陈宣委通知我去西沟学校教初中。

  西沟学校是西沟大队办的七年制学校。西沟地处风景秀丽的长城脚下,这里就是有名的绥中西沟长城和小河口长城。这个村离公社26里路,过山梁就是河北地界。当年西沟学校共有教师10人,他们是当地教师王贵华、骆银山、窦玉华、小河口分校王增老师,五七战士李忆湘、一高中陈德治、王志荣、李国英、郭学坤、周伟伦。李忆湘老师是沈阳沈字601部队的。

  我们刚开始去时只有一到六年级。农村孩子天真朴实,学习认真,但基础差。学校就从基础抓起,几年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。

我们下乡到永安 - jzygzlsj - 锦州一高中老三届

 我们几个知青和当地老师处得很好。窦老师教四年级,也是木匠。一个星期天给社员干活,我和李忆湘、王志荣都去‘帮忙’。活是‘拉大锯’,将园木一片片地破开。窦老师搭好架子,将锯成需要长短的园木固定好,一人在上,一人在下,一拉一送,两人配合得默契,要步调一致,角度一致,力度一致。沿着画线拉锯,稍有不慎就要出费品。我试了试在下边拉,师傅认真教,徒弟认真学,我拉了几下就力不从心,时间长了我是坚持不住的。这是个重体力活兼技术活。从那以后有空我就向窦老师请教。我利用空闲时间用水曲柳木凿制了一个刨子,还制成顺锯、截锯和凿子工具。回锦后,我还用它打造了一个碗橱,带玻璃拉门,虽然不算大,但足够三口之家用了。这些工具现在仍然在我的储物间保存,有时还用得上。这就是我在西沟的意外收获。

我们下乡到永安 - jzygzlsj - 锦州一高中老三届

 西沟大队领导很关心我们这些知识青年教师,特意批了一块菜地让我们种。菜地面积不大,但足够我们用。春天一到,我们几个人翻地、撒种、浇水、施肥。值得一提的是,我在下乡前买了一本【农村实用手册】,里面有辽宁和河北蔬菜播种时间,西沟正处在辽宁和河北的分界处,我们中和了两地的播种时间,在我们的精心养护下西红柿、茄子、黄瓜、大葱长势良好,赛过了当地社员菜地的菜,受到了社员的称赞。当我们品尝自己的丰硕果实时,心里别提多高兴了。

70年代,辽宁的经济不如河北,那里不光水果便宜,也有肉卖,五七战士李老师和李国英对做饭拿手,常从生产队借头毛驴去河北驻操营赶集,路程比到公社还近,买回米面肉蛋。我们每人一个月五元钱补助,生活起来还是满有滋味儿的。

有一天,一名学生捕了一条蛇,有锄杠粗,拿到学校送给李老师。李忆湘老师是苏州人,做得一手好菜。李老师动手剥皮切块……不大功夫就从大锅里冒出喷香喷香的味道。李老师告诉我,做菜时必需盖好锅盖,否则房顶上的小虫就会掉到锅里。他把蛇肉端到我眼前,问我敢不敢吃,我点了点头,吃了一块。蛇肉鲜美,比鸡肉还细腻。大家美美地饱餐了一顿。

我们下乡到永安 - jzygzlsj - 锦州一高中老三届

 19719月,我开始负责学校工作。我得到了大队领导的关心和全体老师的支持。组织全校教学、组织政治学习、参加大队活动、组织校内外劳动……学校颇具生气。西沟是公社最西边的一个大队,离公社20多里地。那个年代会多,传达上级精神会、汇报会、总结会、教研会,每次负责人都得到公社开会,从西沟到公社走路得过立根台、花户、杨树三个大队,道路崎岖,路面高低不平,沿着河道走全是石头道,趟水不说,如果走近道还要爬石砬子。冬天开完会走着走着天就黑了下来,有时还能听到远处有狼嚎叫的声音,为此去开会,我腰后总是別把小斧子。小斧子是李忆湘老师送给我的。是他在公社铁匠炉精心打造的,并且自己安了斧把,拿在手里轻便合手,斧子小巧精制锋利,李老师爱不释手。李老师是我在立木沟大队当宣传队的搭档,他怕我走路不安全,就把小斧子送给了我。他于197210月返回沈阳。10年后我去北京出差和他相逢,高兴自不必说,真是缘分。

19734月公社调我去公社大甸子中学教书。公社所有大队办七年制学校撤销。

我们下乡到永安 - jzygzlsj - 锦州一高中老三届
 

 


我们下乡到永安 - jzygzlsj - 锦州一高中老三届
    这些照片中有最亲近的6 68班同学,还有在下乡时相识的朋友。当年,同学们和全国一千七百万知青一起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,他们为了共和国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。他们痛苦过,他们奋斗过,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,一生默默无闻,不求回报,他们和全国知青一样值得尊重。

       光阴似箭,日月如梭。半个世纪过去了。照片记录了我们的过去,过去离我们渐行渐远,过去已不属于我们。我们拥有今天,我们憧憬明天会更好。值得庆幸的是,近十年来,我们一高中校友年年欢聚一堂。让我们一起感谢校联谊会理事们的辛苦,给全校师生搭起了相聚的平台,使得我们之间的友情得以延续, 让我们的友情永存,让我们的记忆永存,让一高中老校友的精神永存。

       珍贵的照片唤醒了我的记忆,点燃了我的思念之情,我怎能忘记那张张生动鲜活的场面。写这篇文章就是纪念一高中老三届师生半个多世纪的友情,并祝福他们晚年健康、幸福。

 本文照片:

1、作者在边外大队青年点前留影;


2、1970年边外村留影,前排左起38班孟桂琴、王志荣、徐德昌、郭启安、刘素奎;后排左起蒋昌海、杜希杰、周伟伦。

3、1971年在西沟学校同西沟大队领导合影 前排周伟伦、后排134依次为3.5陈德志、3.8王志荣、3.5郭学坤;

4、在西沟学校一张学习毛选照,左二为本文作者;

5、作者在西沟学校,身后是学校校舍;

636、本文作者(左一)3.5陈德志在西沟学校试验田   

3.7、周伟伦(前排左一)汪德潢(左二)、王志荣(后排左一)、何起涛(后排左二)在大甸子中学。

8、一高中3.8下乡部分同学1971年春节留影。前排左起周伟伦、杜希杰、蒋昌海。后排左起王志荣、李春怀、郭起安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824)| 评论(3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